观音菩萨和唐僧都认为,取经只需三两年。唐僧贞观十三年出发,唐王在贞观十六年就急不可耐地在长安城西边建起一座望经楼,恭迎三藏真经。没办法,谁叫只有大乘佛法才能解厄唐太宗家的父子冤仇呢!
盼星星盼月亮,唐王终于迎来了收获满满的取经人。从贞观十三年到贞观二十七年,这一等,就是整整十四年。白驹过隙,只争朝夕;东临碣石,人寿几何!唐王心心念的,不是梦中的新娘长孙皇后,也不是武才人武媚娘,而是他的好基友,好兄弟“御弟哥哥”。
长安城张灯结彩,举国欢庆。唐王当属最得意的那个人。
然而,诡异的一幕发生了。庆功宴前,唐王春风得意,踌躇满志,高规格隆重接待唐僧师徒;盛装欢庆,举杯言欢之时,画风突变。大喜之余,脸色大变,一惊一乍,判若两人。
何以如此?唐僧的无心之举,泄露出的惊天大秘密,令他如坐针毡,如鲠在喉,不能自已。
紫金钵盂:唐僧把紫金钵盂送给阿傩迦叶,唐王会生气嘛?理所应当,小事一桩。
臣僧到了灵山,参见佛祖,蒙差阿傩、伽叶二尊者先引至珍楼内赐斋,次到宝阁内传经。那尊者需索人事,因未曾备得,不曾送他,他遂以经与了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跟老板汇报工作是要讲究技巧的。千山万水不言苦,九九八十一难理所应当由唐僧扛大旗。首先给老板交代的是什么?紫金钵盂换取三藏真经。
别看小小一个化斋的饭碗,那可是唐太宗御赐之物。有用没用不说,完了你还得供起来,否则则是亵渎,对天子不敬。
卫绾侍奉文帝、景帝、武帝三朝皇帝,既无拾遗补阙之功,又无兴利除弊之绩,何以能从一个小小的郎官到御史大夫,位列三公,如此显赫?汉景帝赐予他五把宝剑,这哥们爱惜得不得了,每天擦拭得明光锃亮,光可鉴人。由此被景帝赏识,做汉武帝的太子太傅,成为帝王师,富贵至极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。
爱老板,首先得爱惜老板给予的恩惠,哪怕是一点点。看似微不足道,却是老板对你的赏识。遇上对的人,唐王和唐僧就是这样一种关系。所以必须首先向唐王汇报这件事情。
此经成就之时,有比丘圣僧将下山与舍卫国赵长者家看诵了一遍,保祐他家生者安全,亡者超脱,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,意思还嫌卖贱了,后来子孙没钱使用。——《西游记》
道不轻传,经不白送。诵读一遍真经,就是白花花的三斗三升黄金。用紫金钵盂抵经书的价值,都算预付的定金。
唐王会介意吗?大唐盛国乃是彼时四大部洲中最为富庶的国度,作为该地的首善之家,利益置换理当如此,公平交易不足为奇,唐王当无抵赖之心。
那么,究竟什么原因,会惹怒唐王,令他深感不适,又不好意思说出口呢?
弟子护法:御弟还是唐王心中那个弟弟吗?四大天神护法,唐王惶恐不安。
紧接着,介绍护法弟子。一路全靠三位徒弟和白龙马的扶持与帮助。唐王所赐那匹白马和两位护法半道上挂掉了,第二件事情,就是把这件事情交代清楚。
正是唐僧这番言语,令唐王自惭形秽,他的这个御弟简直太逆天了。
大徒弟孙悟空,叫板玉帝,大闹天宫的主,如来亲手降服;老二老三分别是天庭的天蓬元帅和卷帘大将,伺候玉帝的神将;坐骑白龙马也是西海龙宫三太子的身份。
在唐王心里,唐僧不过是东土大唐的一代高僧,天子御赐的大阐法师,诚所谓妥妥的一个肉眼凡胎的和尚。然而,却能有如此高规格的配备,弟子与坐骑都是神仙下凡。
唐王起了疑心,不由得开始怀疑人生。眼前的这个唐僧,还是他认识的那个凡僧嘛!
唐王不由得盘算起一桩陈年旧事。唐僧的启蒙恩师是金光寺老方丈,号曰“正法明”。而正法明如来则是观音菩萨的佛号。能叫菩萨亲临凡间,化作慈眉善目的老和尚,亲手抚养他长大成人,把他培养成一代大德高僧。赐锦襕袈裟和九环锡杖,佛家至宝分文不取,你说陈玄奘该会是什么样的人物!
敢情唐僧就是传说中的金蝉子,如来座下的嫡传二弟子啊!
李世民与陈玄奘,唐王与御弟,这种关系倒好像唐王高攀了唐僧,而不是唐王对唐僧的施舍与器重。
压力山大。和唐僧同坐一个饭桌,唐王感觉凳子烫屁股,坐立不安,山珍海味也不那么香甜了。这个御弟,做皇兄的还真有点伏不住的意思。得亏唐太宗对老陈家不薄,唐王心里也是捏了一把汗。故而,惊悚在所难免。
通关文牒:天子御赐信物岂能说改就改?舍利之光,法力无边。
寒暄一番,终于轮到正式的交接程序了。返还通关文牒与送上三藏真经,两档子事儿都出了纰漏。
又问:“远涉西方,端的路程多少?”三藏道:“总记菩萨之言,有十万八千里之远。途中未曾记数,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。日日山,日日岭,遇林不小,遇水宽洪。还经几座国王,俱有照验印信。”——《西游记》
具体履历,一笔带过。无需多说,都在通关文牒上。
然而,这本文牒却和唐王起初赐予的元始版本对不上号了——上面添加了孙悟空、猪八戒和沙悟净的名字。谁改的呢?女儿国国王,西梁女国国王陛下。
看到这里,唐王心里咯噔一下,大冬天掉冰窟窿里了似的。
大唐天子所赐通关护照,象征着唐王的九五之尊,能不能改?你心里可以不相信他所说的每句话,但是,不好意思,明面上的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动。
石奋乃是西汉时期出了名的谨慎之人。汉武帝问他乘坐的是几匹马拉的马车,明知天子六御,他却拿着马鞭从头到尾数了三遍,才说是六匹。献给汉景帝的奏章,皇帝已经批复完毕,盖上了九龙玉玺,他回头找皇帝索要,说是某个字多了一点,非要改。由此成为一段笑话,被史书记载。
皇帝定夺过的事情,作为臣子的吃回头草,岂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,揭老板的短。
别说西梁女王了,就是天竺国国王也没这么大分量。冒犯天可汗是好玩儿的嘛?
女王道:“我与你添注法名,好么?”三藏道:“但凭陛下尊意。”——《西游记》
女王改写通关文牒,唐僧又是什么态度呢?悉听尊便。
西梁女国远离东土大唐,不谙世事情有可原;唐僧知书达理,怎么会出此昏招,任凭为之?难道唐长老真被女王陛下的美色迷惑得找不着北了?
唐僧能坐禅三年不动,定力非凡。祭赛国有颗舍利子佛宝,四方诸侯顶礼膜拜,其中就包括西梁女国。佛光普照,法力无边。
这才是女王,也是唐僧的底气所在。心照不宣,不谋而合。这种神之操作正好符合观音菩萨乃至西天如来的心意。因为整个取经团队都是如来圈定,菩萨负责组建的。
祭赛国与女儿国故事,体现了人间王者和西天佛祖之间玄之又玄的微妙关系。落实在具象的通关文牒上,唐王的身上。
做主的不是唐僧,不是女儿国国王,而是背后大佬如来。
到这里,唐王恍然大悟,突然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。所谓西天拜佛求经工程,两者一拍即合,互有需求,互惠互利是真的;但是,并非他想象中的那样,唐王给予的是某种恩赐,西天乃是一味地索取。
当唐僧证道成佛,上位旃檀功德佛的时候,即意味着他会是真正的“南赡部洲之祖”,从精神层面上引领大唐芸芸众生。看看,如此结果,无疑超过了唐王的想象。紧接着就是净坛使者来长安城收租子,还无需经唐王之手。
接受经书。说好的三藏真经,到手的其实是三藏中的一藏。唐王心里也是不爽。
所以真经到手,唐王大喜在望,何以又会在庆功宴上一惊一乍,脸色大变?
唐僧是他指定的取经团带队人,整个队伍实际上却是观音菩萨操作,如来钦定的;
通关文牒是他颁发的,在舍利之光与西天如来的法力无边之下,却也是能变通的。
唐御弟已经不是他心中的那个昔日的跟班小弟,而是传说中的六翅金蝉所化的金蝉子。虽然唐僧御弟的角色扮演到位,对唐王依然有足够的谦恭,可唐王这个皇兄如实是坐不住,不再那么泰然自若,理直气壮。
故而,唐王两度川剧变脸,有所喜,有所惊,也是符合基本情理的。
八大金刚带走唐僧,霞举飞升,腾空而起。唐王给跪了。皇兄拜御弟的神奇一幕上演。当然,大乘佛法到手,对唐王和臣工子民何尝不是天大福泽呢!